来源:杏彩体育官网 发布时间: 2024-12-23 10:27:52 点击量:1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汽车制造相关业的披露要求
2022年,我国汽车行业面临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汽车芯片结构性短缺、原材料价格波动、局部地缘冲突等因素都对我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造成了较大影响。随着国内经济活力不断恢复,加上国家、省市积极出台多项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特别是购置税减半政策,有效推动中国汽车行业逐步走出低谷期,全年实现了正增长,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并呈现不断向好的发展态势。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2.1%。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383.6万辆和235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2%和9.5%;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1176.6万辆,同比增长22.8%,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9.9%,占比同比提高 5.4个百分点。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18.5万辆和330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1.9%和31.2%;其中,微型货车销售50.1万辆,同比下降16.2%;轻型货车销售161.8万辆,同比下降23.4%;中型货车销售9.6万辆,同比下降46.5%;重型货车销售67.2万辆,同比下降51.8%;客车销售40.8万辆,同比下降19.2%。
新能源汽车方面,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达到25.6%,同比提高12.1个百分点。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46.7万辆和536.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3.4%和81.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8.8万辆和151.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64.1%和151.6%;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000辆和3000辆,同比分别增长105.4%和112.8%。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乘用车总销量比重达到29.2%,中国品牌乘用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58.5%。
乘用车市场,受益于国内强大的消费市场,已经连续8年超过2000万辆。自2021年以来,实现持续正增长,并呈现“传统燃油车高端化、新能源汽车全面化”的发展特征。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复苏,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的出台有效恢复和提升了消费信心,将有力促进汽车产销进一步增长。从中长期看,截至2022年末,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约 226辆,与发达国家千人保有量总体在500至800辆的水平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国汽车市场远未到成熟饱和阶段,刚性需求依然庞大,加上中国汽车保有量巨大,以旧换新需求持续增长,结合汽车排放标准不断升级,中国汽车市场仍具有较大的增长动力和发展空间。近年来,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紧抓新能源、智能网联转型机遇,大力推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截至2022年末的市场份额达到49.9%,同比提升了5.4个百分点。同时,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凭借在三电技术和智能驾驶相关领域的竞争优势,国际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2022年出口销量达到311.1万辆,同比增长54.4%,有效拉动了行业增长。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市场份额的持续增长,将为与之配套的国产自主品牌零部件供应商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商用车市场,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导致的需求不足以及国六排放标准切换和治理超载超限政策带来的需求透支等因素影响,2022年延续了2021年以来的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进一步加大,市场较为低迷。2023年开始,随着社会经济不断恢复好转,基建项目和社会投资项目不断开工建设,结合国家持续加严治理商用车超载超限所释放运力新增需求,将有力推动商用车市场需求逐步恢复。同时,随着汽车行业技术不断提升以及消费升级需求不断增加,商用车行业的“自动化、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加快,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将推动商用车市场的长期持续发展。
新能源汽车市场,自2021年以来持续高速发展,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在国家“碳中和、碳达峰”计划背景下,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上新能源汽车电池、智能软件、外观内饰等技术和产品不断升级以及车型品种的不断丰富,促进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有效推动了市场销量的快速增长。同时,混合动力汽车可以有效解决里程焦虑、充电不便等问题,对比燃油汽车又具备更好的节油率和动力性能,加上混动系统技术不断成熟和性价比提升,2022年市场销量和增速进一步提高。
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围绕加快推进居住社区充电设施建设安装、提升城乡地区充换电保障能力、加强车网互动等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强充电设施运维和网络服务、做好配套电网建设与供电服务、加强质量和安全监管、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到“十四五”末,我国电动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2022年5月和9月,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信部等先后发布了《关于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和《关于延续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的公告》。前者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后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免征车购税政策延至2023年底,明确在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购买新能源汽车,将免征车辆购置税。
2022年7月,商务部等17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搞活汽车流通 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若干措施》聚焦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活跃二手车市场、促进汽车更新消费、支持汽车平行进口、优化汽车使用环境、丰富汽车金融服务等提出了6个方面、12条政策措施。相关政策提出,要稳定增加汽车消费,在二手车领域取消限迁并完善主体登记和车辆交易登记,发力点覆盖了汽车生命周期的全环节和各领域,全力推动汽车消费潜力的释放。
2022年12月,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多次提及汽车领域,涵盖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动力电池回收以及消费升级等。其中包括:加强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便利二手车交易;规范发展汽车、动力电池、家电、电子产品回收利用行业;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交通物流、能源等深度融合。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预测,随着国内经济进一步好转以及国内市场主体和消费活力进一步激发,加上2023年芯片供应短缺等问题有望得到较大缓解,预计2023年汽车市场将继续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呈现3%左右增长。
公司主营的汽车变速器和新能源汽车传/驱动系统产品,包括手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混动系统、纯电动减速器和ECVT、“三合一”和“多合一”电驱动系统等,配套车型覆盖乘用车、商用车和新能源汽车,配套客户均为国内主流的汽车厂,并在持续开拓新的中外汽车厂客户。经过多年发展,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在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和转型升级过程中,通过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大力开展
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并推动产业化应用,充分发挥公司的各项优势,不断增强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加大力度推广新能源已成为大势所趋。由于新能源发电存在供应随机性,发电功率不稳定,并网困难等消纳问题,新型储能已经成为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的有效手段,因此,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目前我国的新型储能产业仍处于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逐步成熟的过程中。
公司作为新型储能市场化运营的践行者,一直坚信市场化运营是实现新型储能健康发展的可持续之路,在新型储能相关政策和原材料价格回落的双重推动作用下,新型储能的市场化运营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政策方面,我国出台了多项有助于推动储能行业发展的政策,涉及储能发展规模、储能发展商业模式、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发展、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实施细则等各个方面,为我国储能产业体系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在原材料方面,上游原材料产能持续扩张,碳酸锂价格逐步回落,上游成本的降低有助于促进下游需求的快速提升,储能项目经济性有望进一步提升。
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发改能源〔2022〕209号)。《实施方案》提出:要求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有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到 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新型储能的发展目标和细化重点任务,提升规划落实的可操作性,旨在把握“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的战略窗口期,加快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保障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顺利开局。
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和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发改办运行〔2022〕475号)。文件要求建立完善适应储能参与的市场机制,鼓励新型储能自主选择参与电力市场,坚持以市场化方式形成价格,持续完善调度运行机制,发挥储能技术优势,提升储能总体利用水平,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2022年6月,国家能源局南方监管局印发《南方区域新型储能并网运行及辅助服务管理实施细则》。文件明确了新型储能的电力市场主体地位,确认了新型储能可以参与一次调频、二次调频、无功调节以及调峰辅助服务并获得补偿,而且确立了“谁提供、谁获利,谁受益、谁承担”原则,电力用户将参与电力辅助服务补偿费用分摊。
2023年 2月,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根据新型储能技术现状、产业应用需求及未来发展趋势,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思路,逐步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2023年制修订100项以上新型储能重点标准,包括新型储能关键设备技术要求、检测标准,储能电站的设计规范、安全规程、施工及验收和安全标准,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初步形成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基本能够支撑新型储能行业商业化发展。到 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系列标准,着力打破产业发展瓶颈,规范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储能电站安全。逐步构建适应技术创新趋势、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汽车制造相关业的披露要求
汽车零部件业务主要为研发、生产、销售汽车变速器和新能源汽车传/驱动系统产品。汽车变速器产品包括乘用车变速器和商用车变速。